2013年、2014年是中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路径日趋明确的一年。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都对建筑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作为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建筑工业化已逐渐被全行业认识并接受。而这其中,钢结构建筑由于预制化装配化程度较高、新型复合墙体材料节能环保、结构抗震性强,受到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钢结构建筑优势明显
何谓钢结构建筑?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副会长胡育科介绍说,钢结构建筑是以工厂化生产钢梁、钢柱为骨架,同时配以新型轻质、保温、隔热、高强的墙体材料等作为围护结构建造而成的建筑。2013年1月,国务院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各地“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钢结构等建筑体系”。2013年2月,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作为新编的一部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编制单位之一,组织钢结构专家、企业在北京召开座谈会,《标准》主编单位领导与钢结构行业专家、技术人员一起讨论座谈,为新《标准》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部分意见已经得到重视并将纳入新标准之中。
胡育科说,钢结构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具有许多优势。以住宅建筑为例,钢结构断面小,与传统房屋相比可增加有效使用面积8%左右,空间利用率高;抗震性能好,钢材抗拉、抗压、抗剪,能较大幅度弯曲,是稳定性、延展性极好的材料,当有强震时,可以依靠钢材的弹性变形来消化强大外力,吸收地震能量;钢结构建筑中80%的钢材可以循环使用,既节约资源又可减少建筑垃圾。除此之外,采用钢结构集成房屋建筑体系,在施工中与传统现浇生产方式相比,可减少用工30%、节约施工占地50%、节水60%、节电60%、噪音减少80%、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减少80%、工期缩短30%以上。所以,钢结构建筑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建筑”。
钢结构建筑迎来发展机遇期
虽然钢结构建筑的优点很多,但过去几十年我国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并不理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明贵分析称,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我国传统的建筑基础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建筑业长期发展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行业资源多集中于此,短期内难以改变;二是钢结构企业没有建筑总承包资质,钢结构建筑体系规范、标准虽然齐全,但相关配套技术发展不完善,致使钢结构建筑始终没有形成社会化大生产。
目前,这种形势正在转变。胡育科强调,当前,我国钢结构建筑已经迎来发展机遇期。首先,国家大力鼓励发展建筑工业化,全行业的转型升级已全面展开,为钢结构建筑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其次,新型城镇化战略为钢结构建筑发展提供了突破口。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内在要求,呼吁传统现浇生产方式的改变,钢结构建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相契合,而新型城镇化也为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再其次,建筑业人力成本、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已形成倒逼机制,迫使建筑企业加速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最后,钢结构建筑是化解我国钢铁产能过剩的有效方式。胡育科说,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发布,对钢铁过剩产能提出“扩大有效内需,合理用钢,提高钢材循环利用能力,解决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措施,具体的表述为:1.提高建设领域钢结构使用比例;2.在公共建筑和政府投资项目中提高钢结构的比重;3.在地震高发地区推广使用轻钢结构集成房屋。因此,钢结构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不仅是关系老百姓居住安全的大事,也是建筑行业持续发展、实现藏钢于建筑的战略需求。
钢结构建筑发展潜力巨大
王明贵认为,我国钢结构建筑多集中在公共建筑和超高层建筑中,在住宅建筑中的应用较少。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推进。
胡育科介绍,在国家新型工业化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方已经纷纷出台了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包括给予土地优惠、减免税费、奖励容积率、给予信贷优惠和出台绿色建筑补贴政策等,推动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分会在推广钢结构住宅过程中也做了大量工作,例如在《建筑业“十二五”规划》中承担国家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推进研究课题,对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向政府决策层面提出进一步的发展意见、提出贴合企业发展实际的建议;向国家建设主管部门提出在保障性住房中推广钢结构体系的建议,得到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向国家相关部门报送化解钢铁产能过剩矛盾的建议,最终在国务院文件中得到体现;组织让民众逐步了解钢结构建筑的优点的活动;反映企业诉求,推动钢结构企业申报房屋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的试点工作,培育钢结构建筑全产业链企业,推进产业联盟和相关产品、技术的深度合作;参编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完善对钢结构建筑技术评价体系等。王明贵称,钢结构建筑体系相对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在规范、标准上较为成熟,具有广泛推广的条件,但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等的不断涌现,我国钢结构行业的45项标准稍显滞后,制约了钢结构产业的发展。《标准》的制定,是推动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钢结构建筑体系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
行业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的引领是必不可少的。据胡育科介绍,我国目前共有1万余家从事钢结构加工制作和安装的企业,其中取得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的企业约800家,每年协会对行业中骨干企业的经济技术数据进行收集,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依靠技术和产品,市场规模扩张速度较快,确定了企业在市场中的“江湖地位”,在行业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他以浙江杭萧为例介绍说,该企业目前已形成国内较为成熟配套的钢结构住宅产品系统,并在钢结构住宅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在内蒙古包头开发的100万平方米住宅小区,首期20万平方米钢结构住宅一开盘即销售一空,并不比钢筋混凝土住宅高的销售价格、杰出的抗震性能、使用面积增加等都是其优势。
我国建筑行业用钢量占20%,但钢结构建筑占比不到4%,而钢结构住宅仅占房屋总建筑面积的2%左右。这表明我国钢结构建筑在民用住宅建设领域的潜力巨大。而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步入正轨以及建筑工业化政策、规范、标准的不断完善,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或将开启建筑业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