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闭幕的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透露,住建部已批准第一批15家钢结构企业开展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试点,对试点企业核发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证书。这意味着,试点企业获得了承揽住宅建设工程的“通行证”,建筑钢结构不仅将继续用于大型建筑,还有望在住宅建设中广泛应用。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分会统计,去年全行业建筑钢结构用钢量4100多万吨,同比增长15%,约占全国钢材产量的4%。该分会副会长胡育科表示,钢结构企业获得总承包资质后,将不再需要从土建总承包企业手中分包工程,在设计、施工、建造、装备、检测等环节都大有可为,创利机会增多。
目前,湖北钢结构行业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湖北建筑业的发展不相称。首批试点企业之一、湖北弘毅建设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周鹏表示,湖北钢结构行业比江浙地区起步晚,我省正依托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加快编制钢结构地方标准,《弘毅钢结构叠合装配式建筑技术规程》被纳入编制计划。
武汉市城建委节能处处长徐海清透露,武汉正草拟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计划在武汉三镇至少建立3个产业园,推动钢结构产业发展。
缩短工期,节约资源,坚固安全—— 钢构建筑被寄予诸多期待。
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会场外,弘毅公司搭建的一座两层钢结构叠合装配式住宅引人注目。“这种住宅主体结构均为钢结构预制件,建造工期可比传统住宅缩短30%至50%,用水用电节约50%以上,预制率可达80%,未来建房子就像搭积木一样。”工作人员介绍,由于钢结构建筑高度预制化,施工现场面积大为缩小,也减少了灰尘等对城市大气的污染。
目前,我国钢结构建筑占比不到5%,主要集中在大型建筑。我省仅武汉市建有少量钢结构住宅小区。“浙江奉化塌楼事件表明,建筑的坚固性、安全性至关重要。”中建钢构董事长王宏表示,钢结构住宅安全性能、抗震性能和寿命都要优于传统住宅,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居住安全水平。
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认为,材料升级往往带来行业革命性的变革,国家推动钢结构建筑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结构建筑比例明显偏低,适用于建筑的钢材品种较少,发展潜力巨大。推动钢结构住宅产业发展,可化解过剩的钢铁产能,带动下游产业。国务院去年制定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已将推广钢结构在建设领域的应用纳入其中。更多地使用建筑钢结构,有利于资金从房地产业回流到实体经济中,有利于消除房地产泡沫。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钢结构分会副会长胡育科则分析,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加速了建筑行业工业化,有望改变建筑垃圾成山的局面,节约资源,生产方式的升级也有利于提高建筑工人素质。但他也坦承,目前,钢结构住宅还缺乏政策指导,推广难度大、进度慢。钢结构住宅与当前居民的居住习惯、装修习惯不符,老百姓能否接受,也成为推广的难点。
部分企业也对大规模开展钢结构住宅产业化持观望态度。武汉海威特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张海波认为,钢结构产业链中,安装费占整个工程利润的15%左右,制造环节利润率一般只有2%至3%。利润少,一方面是低端领域竞争激烈,另一方面由于是定制化的生产方式,需要开发商交纳30%的预付款,习惯建筑企业垫付资金的开发商不愿接受。
武汉铁锚焊接材料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陈庚则表示,湖北钢结构建筑以钢构为框架、但外墙很多仍是砖墙,性能局限较大,要大规模应用到住宅中,首先要解决设计和材料的问题,健全配套技术。其次,要有政策、资金的支持,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与合理的产业规划。“钢构企业制造、安装能力强,但在设计、专业施工集成、协调管理等方面经验不足,与总承包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胡育科表示,试点钢构企业亟待克服这些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