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所谓节能降耗指标,一定也应该像GDP增长率那样,有着严格的指标统计核算方法,是不可能做出水分来的。但正如一些地方政府在GDP统计数据上玩的猫腻一样,对于节能降耗指标的核算办法,自然也是心里有着自己盘算的小九九。
首先是采取避实就虚,模糊概念的方式给监管者“一头雾水”。在国家下达有关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后,确实也可以看到各地政府都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文件,落实人员,从上到下地签订责任书,分解落实各项考核指标。但如果仔细看看这些汇报、要求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各项文件,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地方在订立新规划时,还是将GDP指标放在第一位,对于节能降耗所提文字甚少,即便出现,也往往是笼统抽象、模糊宽泛,强制制约性差。
其次是尚未缜密调研,评估考核漏洞太多。本来,节能降耗涉及面广,数据取得难度大,需要专门人员对相关政策的可行性针对性、考核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作出评估考核并针对性地细分化、具体化。但许多地方却省略了其中的步骤,数据考核与评估全凭领导“拍脑瓜”说了算,自然就为日后高耗能者和污染者留下了安全逃脱的缝隙。
针对于此,一些地方官员在谈到节能降耗时,就会大道“苦经”:什么技术人力不足啦,什么污染和高耗能短期内难以缓解啦,什么该先保温饱再管环境啦,等等。这些似乎只是牢骚话的观念,正在悄悄腐蚀着节能降耗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影响了那些想节能降耗企业的积极性。
第三是节能降耗指标只停留在了规划上,具体落实执行力度不够。最近,媒体披露了浙江海宁市许村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公然抵制政府节能规划。这当然首先要问责那些违规的企业,但更应该问责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你们是如何落实这些指标的?
实际上,国家在1997年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关于节能、节水、清洁生产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和标准也有十几部,但是这并没有遏制住能耗上升的势头。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确定节能降耗指标固然重要,但还必须有评价考核体系相配套。特别是要警惕一些地方政府为应付政绩检查,而给节能降耗指标里不断“注水”。这些“注水”后的指标看起来确实好看,但也许用不了多久,气球就会吹破了,那时候损失的不仅仅是企业和政府,当地百姓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态环境也会成为牺牲品。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分解了节能指标,已有30个省区市以及中央企业与国家签订了责任书,河北、江苏、山东等省甚至已将节能指标写入官员考核体系,这些都是好的苗头。但要真正把节能降耗指标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让地方政府清清楚楚算账,实实在在落实,用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美好蓝图。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