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发展不能搞‘花架子’,不能搞‘一窝蜂式’的追风行动,我们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来不得半点虚假。”在近日由绿建之窗主办的绿色建筑大讲堂·北京站活动中,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住宅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原副总工孙克放呼吁,要打开我们思维中的那扇窗,理解和应用真正的绿色建筑。他认为,今天我们大力提倡的绿色建筑,其内涵是建设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居所,从更深层次意义是建设百年建筑,让中国的建筑更绿、寿命更长。
孙克放梳理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虽然中国绿色建筑行动比美国晚了17年的时间,但是中国发展速度比较迅速,在亚洲也属于先驱。
据孙克放介绍,从2006年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活动,到2015年底,中国绿色建筑项目已增至3979个,总面积达4.65亿平方米。
2013年3月,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区发展规划出台,意将绿色建筑规模化;2014年5月,住建部又提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又一次规范了绿色建筑发展;2015年10月,政府发布《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表示通过转变政府职能,逐步推进绿色建筑标识,实现第三方评价机构管理制度,用市场的力量继续推动绿色事业。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国家评了3979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设计标识3775项,建筑面积占总数的94.9%。“我们更应该关注剩余的5.1%,这正是体现中国绿建认证和美国LEED认证真正差距的地方。从多种数据表明,因为美国的绿建机制(LEED、WELL认证)属于市场机制,所以近年美国绿建评分标准在中国拥有愈发广阔的市场。”
孙克放认为,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未来应在六个方面重点突破:第一,要着重提高推广绿色建筑的动力,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让绿色建筑被老百姓接受;第二,要着重提高绿色建筑推广的实效性,通过后期的运营监测,将节能效果真真切切的落实;第三,要着重提高人居生态健康环境。参照2015年美国在中国推行的WELL健康建筑标准,达到空气、水、营养、光线、健身、舒适度和意识七大部分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对美国绿色建筑的重新认识;第四,着重坚持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杜绝为了绿色而绿色,要因地制宜,不能套用不适合当地情况的标准;第五,要着重提高绿色建筑技术的整合水平,鼓励建筑师跳开专业范围,要懂一些空调、水,环境保护等技术;第六,着重提高绿色建筑评价机构的管理水平,保证技术落实及技术在运营过程的完善和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