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5日讯 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理念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这是基于环境现实要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大变革,备受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全国上下饱受雾霾天气的困扰,并以冬天集中供暖季为甚,以其为成因引发的雾霾高达40%。因此,改革供暖方式,探索绿色供暖模式势在必行。8月1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和国研文化传媒共同组织开展的相关课题研究举行结题座谈会并发布成果,提出要发挥国家战略先导作用,把实现绿色供暖上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引导消费需求升级来推动全国供暖结构的优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出席座谈会并致辞,来自相关部委专家、案例企业和地方政府代表参加会议并发言。会议由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国研文化传媒董事长包月阳主持。
供暖是一项民生工程
供暖是解决我国北方居民过冬基本需求的社会服务。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南方供暖的兴起,供暖需求与日俱增。然而,供暖在我国仍属于高污染行业,不仅消耗大量能源,也成为污染大气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近几年雾霾数据分析来看,集中供暖是雾霾产生的主要成因,以其为成因引发的雾霾比例高达40%。集中供暖当前主要集中在我国黄河以北,南方由于气候相对温暖,供暖需求期限较短,因此并未施行大面积集中供暖,但从实际来看,南方冬天环境阴冷潮湿,如果没有较好的供暖模式,对人身体损伤极大,容易造成风湿等疾病。因此,探索绿色供暖模式对于改善大气环境、降低能源消费、改善南方供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主要采暖模式可分为以燃料为能源的供暖方式、电热供暖方式和热泵采暖方式三类,其中又细分为以燃煤或燃气为主的集中式供暖,以变频空调或中央空调供暖为主的空调供暖系统,以电热膜、电暖气供暖、电热地板辐射供暖为主的热电采暖,和以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为主的热泵供暖等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供暖模式也正在不断出现,比如真空超导采暖技术形成的超导电暖器采暖模式、数码模块组合燃气屋顶锅炉采暖等等。这些供暖方式在提供便利之余,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现行供暖模式消耗资源能源总量较大、带来环境污染较多,部分供暖模式安全性存在隐患、健康舒适性较差、智能化不足、经济效益较差。课题组认为,未来,我国供暖模式将呈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舒适化和安全化的发展趋势。
绿色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向,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等重要,标志着我国现代化战略从“四化同步”发展成为“五化协同”。当前,我国现行的供暖模式已经带来一定的污染,尤其是供暖季,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已成为重大的民生问题。削减煤炭消费、推进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利用,提高供暖效率,积极推进供暖绿色化无疑将成为未来供暖模式的重要发展方向。
供暖低碳化主要是减少供暖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温室气体效应带来的影响,被称作“低碳供暖”。未来的供暖低碳化将在三个方面实现:一是低碳能源的使用,这种采暖能源将随着以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的兴起而蓬勃发展,这种新能源所提供的供暖能源将是清洁的、可再生的,是真正的低碳甚至“零”碳能源。二是提高采暖的热转换效率,大大减少转换及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实现能源节约的目的。三是低碳排放,使用新能源转化的电能作为采暖能源,不产生废气、废水、废物等污染物,从而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直降为零。
供暖智能化,就是通过网络平台实时监控和调度供暖区内交换站运行等各个环节,能够自动感知用户状态,并依据用户状态信息、室内外温度乃至气候等因素自动完成暖气控制的智能供暖系统。从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我国供暖模式走向智能化时代是大势所趋。未来供暖系统的智能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供暖控制系统的智能化;二是供暖设备用户终端的智能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传统供暖方式已逐渐不适应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舒适化采暖需求愈来愈受重视,也直接推动了一些新型供暖方式的出现,如热泵式分体空调器、燃气壁挂炉、电采暖等分户独立供暖方式,以及地源热泵、水源热泵、太阳能辅助等局部供暖方式。这些分户供暖方式与传统的集中取暖设备相比,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和舒适性。随着南方分户式供暖的不断兴起,根据“南方地区”气候情况、建筑保温情况、人的居住习惯等,以及考虑到采暖期短、负荷小、波动大等供暖特点,追求更加舒适的供暖消费需求将会持续增加。
安全健康是所有供暖模式的重要前提,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也将是绿色供暖模式最明显的发展趋势。
“新型绿色电采暖”正成为重要模式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供暖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一种以“地面墙面电采暖”(或称“低温电热辐射采暖”)为主要技术路线的“新型绿色电供暖”模式,因其经济环保、智能健康等优点,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新建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集中供热管网不能覆盖的地方,更是成为一种有效的供暖方式。其基本模式是:以电力为能源,由电能直接转换成热能,以辐射方式传递热量。作为一种舒适的供暖方式,这种模式已经在欧洲、北美、亚洲的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以这种供暖模式带动的产品供给,节能环保优势突出,实现超低排放。并且,它可以节约建筑材料,解决传统集中供暖模式需要配建的锅炉房、储煤、堆灰、管网设置等占地问题,有利于城市科学规划。同时,运行费用也低。以江苏暖枫电热供暖产品为例,其每平方米平均耗电仅为0.057度,并且温控技术可以实现分时分段份房间随时开关,可自主、自由、精准化消费,比水暖至少节省40%的费用,其环保性与经济性兼顾的同时,安全性、健康性与智能性相统一,成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驱动供暖模式转换的强大动力。在京张冬奥会主办地之一的张家口、崇礼等地,这种供暖模式被采用,即将发挥效用。
课题组认为,这种“新型绿色电供暖”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链上的各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形成“调研—研发—测试—转化—应用”一条龙的技术和产品链条,进而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有利于推进研发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企业研发资源的优化整合,在“电地暖”供暖模式的探索上形成自身独特优势。这在课题组选择的江苏暖枫科技有限公司、长春金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院以及湖北当阳市九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案例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协同创新中得到完整体现。
积极推动全国供暖结构优化
课题组在对美国、德国、丹麦等国家的绿色供暖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几点启示。
第一,对住宅供暖能耗制定相应的标准,是促进供暖绿色低碳化发展的根本要求;第二,实行有利于节能的供暖收费方式,采取按户、按流量来收费模式是大势所趋;第三,供暖技术朝智能舒适安全方向发展,应积极鼓励不同供暖模式在市场上公平竞争,给予消费者更多的选择,也能鼓励供暖相关企业积极研究新的供暖模式和技术;第四,注重经济激励措施推进绿色供暖进程。第五,积极使用可再生能源作为供暖能源。政府应该设立建筑物节能改造、企业供暖技术研发等专项基金,鼓励居民采用更加绿色环保的取暖模式,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对此课题组提出,我国应鼓励和支持绿色供暖模式,并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第一,战略先导。国家要发挥战略的先导作用,把实现绿色供暖上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践行五大发展理念,通过引导消费需求升级来推动全国供暖结构的优化。重点要明确绿色供暖战略的意义,引导绿色供暖市场需求,促进全国供暖结构优化。第二,强化绿色供暖的制度保障。绿色供暖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较强的公益特征,需要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重点是,加快制定绿色供暖行业标准,建立绿色供暖检测体系。同时,要明确绿色供暖的含义、绿色供暖模式的定义、绿色供暖产品的功能与性能、绿色供暖服务的范畴;将绿色供暖纳入安全法规体系,建立风险信息监测制度等。第三,加大绿色供暖技术的培育。不论是从实现国家战略角度,还是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角度,绿色供暖企业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保暖和节能减排性能,确保产品使用安全、设计合理。绿色保暖是企业立足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新兴业态,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内在能力。国家有必要从战略层面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创造良好环境。重点是,鼓励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创新,设立国家级绿色供暖研发平台,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完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四,加强政策引导。在改革我国供暖结构的大背景下,绿色供暖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政府的政策保障也必不可少。重点是,补贴绿色供暖电价,提供绿色供暖融资支持。第五,加大政府购买绿色供暖服务的力度。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可以针对公共设施、福利设施、保障房、小区和公共场所改造项目的施工建设实施室内供暖设备、外墙保温材料、绿色建材等的绿色供暖产品政府采购,政府采购不以低价为导向,而要严格质量、安全、设计、物流、安装标准。开展绿色供暖产品下基层活动,除了补贴居民绿色供暖电价外,还可以由政府承担农村居民、城市普通居民购买室内绿色供暖设备的全部或部分费用。同时,政府也需要提供绿色供暖电价单独核算服务,建立绿色供暖知识和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绿色供暖产业的认证认可服务,规范产品标识和企业质量管理工作,开展绿色供暖产品的设计、物流、安装等相关培训工作。
此外,课题组还建议企业明确定位,突出产品和服务特色,集聚核心优势,实施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积极开拓市场,拓展融资渠道,严格规范管理,以在绿色供暖趋势和潮流中把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