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以来,各地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取得了区域性、阶段性成果,并涌现了一批典型经验。
记者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合作论坛上获悉: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以来,各地政府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满足市场有效需求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材,取得了区域性、阶段性成果,并涌现了一批典型经验。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周长益介绍,这些典型有:河南省人民政府组织承接绿色建材产业转移,引导各市县发展特色建材产业;成都市青白江区创新首个绿色建材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江苏宿迁市连续多年举办绿色建材产业论坛,促进绿色建材产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共享协调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各地政府将绿色建材产业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抓手,一方面,立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与现代制造业、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强化建材业与建筑业的协同联动;另一方面,坚持有效供应和多层次、个性化、高品质需求相结合,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建材,明确了推进绿色建材的10个行动和30项具体任务,获得全社会的逐步认同,形成了发展绿色建材产业的巨大价值共识,尤其是在供给侧呈现了以下几大特点:
一是加快绿色化、智能化步伐,推动有效供应。绿色化是发展绿色建材的生命线,也是评价这一产业是否快速健康发展的唯一标准。去年以来,两部委坚持截长补短、取长补短,着重将建材业的各类要素向绿色新型建材、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短板领域聚集,引导优秀社会资本并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发布《建材工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和产品目录(2016-2017年)》,对高耗能、产能过剩的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严禁备案和新建新增产能项目,依据能耗水平对水泥行业实施差别化电价,利用经济手段倒逼竞争乏力产能退出,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传统建材业的现代化制造水平,在水泥、玻纤、基板玻璃和建筑陶瓷等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水泥行业开展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试点示范,拓展产业功能,逐步由胶凝材料生产向节能环保产业转型。积极发挥建材产业独特优势,探索建筑垃圾、矿山尾矿等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利用途径。制修订产品标准,引导和约束大宗建材向新型、绿色建材升级换代,提高节能减排水平,使绿色建材的“绿”、“智”得到强有力的体现。
二是加快消费便利化步伐,满足市场有效需求。绿色建材产业能否大面积、宽领域推广,关键要看市场的接受度。据了解,两部委陆续发布了《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第一版)等文件,尤其是今年5月,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共同召开绿色建材工作会,发布第一批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标识的制定,不仅便于消费者选用绿色建材,也有利于产品生产流通过程的追溯,使消费者能放心、安心地使用绿色建材。
三是加快技术化、产业化步伐,满足城市公共领域需要。绿色建材的价值就在于造福城市、利于百姓。专家认为,有部分项目给城市的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提供了范本:例如利用新型干法水泥窑每日协同处置300吨城市生活垃圾、市政污泥、危险废物和有毒土壤等示范项目;年处理150万吨建筑垃圾等项目;利用农林废弃物生产木塑材料技术和生物质建材,这些项目批量投放市场后,既实现了新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及时处置,也可将积存的建筑垃圾逐步资源化利用,置换出占用的土地,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是加快联盟化步伐,促进上下游联动、共享发展成果。今年4月,工信部支持牵头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联盟,初步构建了绿色建材产业链,消除制约绿色建材应用的瓶颈,通过上下游互动,加快绿色建材进入建筑市场和消费者家庭的进程。目前,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中介组织、新闻媒体等已广泛参与绿色建材产业,成为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的重要力量,在促进上下游联动、开展示范应用等方面已取得较好进展。
周长益表示,绿色建材与人们的住行息息相关,一方面,必须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和共同参与,以人们对绿色建材产品的喜欢、满意、爱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全方位、多层次的引导,将其发展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抓手、大抓手,推广示范一些在供给侧、需求端的好经验、好做法,使绿色建材的成果落地开花,绿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