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淮南市谢家集区鑫达事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党委书记史德新带领记者去看他们生产煤矸石砖的原材料――――煤矸石,他说在公司门口就可以看见高高的煤矸石山,不过他所描述的景象并未出现。
“前些日子还看得见呢,怎么没有了呢?”史德新感到纳闷,于是转身带记者爬上公司办公楼的2楼楼顶平台。3座灰色的煤矸石山赫然出现在眼前,近处的两座山已经被削成了平顶,所以在平地很难看得到了。
煤矸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这里的矿区经过多年开采,废弃的煤矸石堆积如山,严重污染着环境,成为当地人的一个心腹之患。
从2005年开始,鑫达公司投资3200万元建成了淮南第一家全煤矸石砖生产基地,把这些废弃资源利用了起来,年生产能力达2亿块。这意味着每年可以减少使用黏土60.6万吨,节约土地83亩,同时可减少煤矸石排放占地26亩。
鑫达公司的院子里满眼是煤矸石砖,由于这种砖密度大,隔热保温,很受建筑商的欢迎。史德新把一块尚未烧制的砖坯立起来放在地上,一只脚踩上去,只见砖坯纹丝不动,“强度比黏土砖还高。”
在谢家集区,利用煤矸石生产新型建材的企业已经有9家,每年消耗掉的煤矸石相当可观。
谢家集区位于安徽中北部,区内面积275.7平方公里,人口33.5万,其中非农人口22万,煤炭产业长期以来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不过随着煤炭的不断开采,他们既面临资源枯竭可能导致发展停滞的威胁,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开始转变发展思路。谢家集区区委书记杨天标告诉记者,他们提出要从以煤炭工业为主体的单一结构,逐步向地下、地面共同发展转变,并最终做到以地面为主,实现产业多元化,一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工业体系正在形成。
煤炭开采出来后,首先要经过洗选程序。走进淮南矿业集团选煤厂,厂区里到处是绿树草坪,喷泉四溢,工厂党委书记邰振南向记者解释说,这是他们建成煤泥水闭路循环系统后的结果。
过去,选煤厂厂区内外曾经污水和煤泥遍地,附近农民对此常有怨言。因为这家上世纪50年代末建成的洗煤厂,设计上就没有治理这些废弃物的功能。
近年来,他们先后投资1800万元,在全省选煤行业率先建成一级煤泥水闭路循环系统,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邰振南带记者走遍厂区每个角落,详细介绍整个循环系统的运作过程。在高大的厂房内,洗煤后排出的污水和煤泥通过管道送到这里,然后通过压滤机的挤压,水被挤出来输送到巨大的集水池中,经过处理后再次用来洗煤;煤泥则可用作低热值发电燃料,成为一些发电厂青睐的宝物。
有了这一系统,这家企业每吨原煤耗水量降为国家标准的一半,而且废水还得到了百分之百的利用,做到了零排放。原先让工厂十分头痛的煤泥也成了财源,每年可回收煤泥6.7万吨,创造效益670万元。“真是既节能又减排还增效。”邰振南对此十分得意。
一脸得意的还有王生军。这位聚友固硫型煤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带着记者在他的厂房中也走了一圈,他指着像煤灰一样的东西说,这些都是脏煤,里面夹杂着很多矸石、泥土,燃烧值很低,以前都被丢弃掉了,现在企业经过技术处理,把它加工成“固硫型煤”,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他所说的固硫型煤看上去有小拇指大小,脏煤经过输送带被送入一个高处的装置后,加入一定脱硫剂,再经过造粒机的压制,一个个圆柱形煤条便生产出来了。现在,固硫型煤已经成为被推广的洁净型用煤,因为这种煤燃烧更充分,火力强劲,热值在4500―4800大卡的固硫型煤,燃烧效果相当于5000―5300大卡的原煤,节能效果明显。
在谢家集,就连人们闻而生畏的煤矿瓦斯,也被派上了用场。
谢家集第一煤矿瓦斯利用分公司副经理陆秉华向记者讲解说,浓度在6%―25%之间的瓦斯为低浓度瓦斯,这是瓦斯中最危险的;高浓度瓦斯是在30%以上,可以直接利用。为了合理使用这些不同浓度的瓦斯,他们分别建设了发电站和供气站。
进入低浓度瓦斯发电站,记者首先被要求关掉手机电源。这是世界上首座低浓度瓦斯发电站,2005年11月投资至今已经累计发电100万度。站在轰鸣的发电机旁,你无法想象里面燃烧的竟然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杀手瓦斯。
很多外国专家来这里参观,都对他们低浓度瓦斯安全输送的技术大为吃惊。“我们主要是攻克了输送系统中细水雾喷雾装置的难题,这样不仅保障了矿区生产安全,也减少了排放对大气的污染。”陆秉华这样说。
那些高浓度瓦斯则被从地下输送到两个大气柜中,经过加压后送到6个民用站,再经过降压后,就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