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建筑防水行业来讲,假冒伪劣产品的大量存在是阻碍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大因素。虽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各家企业都在打击假冒伪劣方面下了很大工夫,但其仍在市场上“阴魂不散”。
据统计,当前我国拥有生产许可证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1000余家,仅占行业内企业数量的三分之一。换言之,业内存在大量无证生产企业,而其中又大多是依赖制造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来维持生存。假冒伪劣产品利用成本优势挤压优质产品空间,致使有技术、有实力的企业面临生存困境,而制假贩假的企业则“欣欣向荣”,严重威胁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受到国家环保等相关要求,加工防水卷材的无证小作坊和不达标的工厂都是偷偷摸摸的贴牌加工生产,白天停产、夜里开工、订单式生产,还有一些做品牌的企业在订单不饱和等情况下也隐秘贴牌加工,违法证据很难固定。
事实上,由于造假窝点难寻,企业的打假人员大多是在流通环节发现假冒伪劣防水材料有关线索,但政府有关部门前去检查后的处置方式却不尽相同。
防水涂料在流通领域打假则出现了新情况。由于电商和物流业的发展,很多假冒伪劣产品直接到达终端消费者的手里,经销店面越来越难发现假冒伪劣产品的直接销售证据,而防水公司接到消费者投诉和真伪鉴别的咨询却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但给企业获取相关证据、工商等部门处置造成难度,也为家庭装修埋下渗漏的隐患。
假冒伪劣是多年来影响防水质量提升的顽疾。品牌企业深受假冒伪劣之害,希望可以充分地动员、组织和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包括理论界、司法界、新闻界、企业界以及专业机构、广大消费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良性的产业链条,尤其质检总局加大打假力度,持续净化市场环境,起到警钟长鸣的作用,让社会放心购买品牌产品,让涉假人员不敢用假、售假、制假,持续不断将建筑防水质量的提升工作进行到底。
要想让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更顺利的进行,就必须要建立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特别是多次违法的惩处力度,增加制假贩假违法成本,让制假贩假者恐惧,才能根本上解决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质量问题。
行业协会一方面应对制假贩假始终保持高度关注,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以及企业进行举报和处置;另一方面,对于因缺乏资金、技术、品牌等进行伪造、仿冒等行为的企业,协会应当给予引导,帮助其提升认识和实力,积极转型升级。比如,中小企业可通过给大企业做配套服务来实现转型,其可以变成增值服务商或是配套服务商,或者变成做专门零配件和系统件的供应商,走“高、新、精、特”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进而不断压缩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引导行业向新向好。
此外,企业的打假行动也不能停下脚步。企业工作人员对于自家产品的情况最为了解,能够较快的分辨出正品和假冒伪劣产品间的区别,及时地发现制假贩假的线索,上报给有关部门,有的放矢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企业在市场上的口碑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