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杨旭东
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离我们有多远?
发言嘉宾:杨旭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研究所副所长
杨旭东:大家下午好,上午听了几位专家讲的低碳方面的政策、评估,深受启发,下午我也很荣幸能够开头,主要从技术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今天要介绍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关于我国建筑节能的基本情况,包括一些数据和发展预测,由于时间关系这块会跳过去,主要是后面的两块内容,关于低碳建筑到底应该从哪些方面实现,有三个方面。 最后是以三个实例,看一下如何实现低碳,三个实例,两个村镇、一个是县城。
目前我们国家建筑节能形势非常严峻,全国建筑能耗每年是5亿多吨标准煤,现在在国际上就形成这么几个困扰我们的问题和言论,比如说新中国威胁论,我们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现在有两个指标,一个是总量已经世界第一了,我们的人均排放量原来一直偏低,但是现在也接近于世界平均数,所以整体压力非常大。
第二个言论,认为我们国家的建筑能耗非常大,是发达国家的几倍。是不是这样?如果是这样,有人提出来发达国家有那么好的节能技术,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他们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所以想从科学的角度看一下是不是这样,我们要从实际数据说话,现在实际掌握的能耗数据,对比发现现在我们国家建筑能耗实际能耗量远远低于发展国家,无论是建筑面积还是每人平均,问题是有一个快速上升的趋势。所以如果我们按照西方模式做,达到他们的标准,可能把我们的能耗不但不能减少,甚至有可能大大提高,这就有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计算,就是2020年城市真菌建筑能耗达到美国50%水平,建筑能耗将超过目前中国总的能源供应量,所以这也是目前完全不能承受的,所以很多技术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但是在建筑能耗方面不能这样做,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高资源消耗基础上的现代化道路,我国很难借鉴。我们学习采用我们比较好的理念,比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这些用好了也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
我认为,如果发展低碳建筑,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基础:减少建筑能源消耗(节能)。节能就是减排,如果能节省50%能耗,意味着可以减少50%的碳排放。
二,关键:关键之一是因地制宜,发展全生命周期内的低碳能源供应,包括生产过程、消费过程,并不简单是一个可再生能源的概念。第二个关键因素是鼓励和发展低碳行为模式。
什么是建筑节能?贴标签还是看数据?
以前有很多“贴标签”方式,以采用了多少项先进技术为指标,评审方式是有无外保温,有无太阳能、有无水源热泵。
以用能数据为标准,数据应该贯穿的过程,从设计规划、到建造、运行都要实现下来。
我们现在经常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盲目法制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比如说我们有些建筑,经常做一些光着膀子、歪着脖子、罩着罩子的大楼,其实根本没有什么作用。
我们国家这些年在太阳能方面做的非常好,我们的使用量、生产量都是第一,尤其是在村镇。太阳能发电要根据实际情况,如果在你这个地区不具备太阳光照,或者是大楼上没有集热面积,投资很大,可能造成结果非常微小。这里有一个例子,投资数千万,把东西立面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板,结果收效很小。
建筑节能从发展来讲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问题。大家比较关注研究各种节能技术和产品,技术和产品本身节能,但是未必放在大楼里就有效果。
第二阶段:转变。研究节能技术在各种场合的适用性,和气侯、经济条件的相关性。
第三阶段:反问题。研究能耗量数据及其影响因素,看核心问题在哪里。需要一个非常长的过程,需要积累大量数据来反思。
总之,建筑节能一定要因地制宜,一旦能耗高上去,想再降下来就非常困难了。
实现低碳的第二方面就是要构建低碳能源供应体系,主要包括充分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像太阳能、风能、生物制等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甚至禁止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的应用。
现有的城镇都是多年发展逐步形成,其基础设施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形成,所以如果一下改掉,从经济、从老百姓的承受角度方面都有比较大难度。
今天上午几位专家提到了,把人的行为和低碳联系起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具体来看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建筑室内温度控制标准做到怎样就可以满足基本舒适又能够节能,这是一个大问题。另外是从人的消费来看,多少年来我们都是靠自行车为主,但是现在慢慢汽车交通占了很大比例,但是又很矛盾,完全靠自行车无法完全满足需求,这就造成了巨大矛盾。说到这里就想起了,大家知道纽约市市长大概财产有100-200亿美元,他每天上班坐地铁,值得深思,我在美国待了十年,当时我在美国南部迈阿密,北边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富人区,那个区里所有房子都有1000多平方米,是巨大豪宅,我在想住在这里的人如果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模式,要求他做什么低碳我认为是非常滑稽的一件事情。我想可能这也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好在我们国家有一个节俭传统,如果不让他造成炫耀性、奢侈性的消费,是一个解决办法。
城市低碳,到底从何着手?
之前我们也说零碳、零排放,这是单个的,但是意义不大,关键是要做成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城市。要做到这点,需要考虑很多因素,这里我想强调两点,一个工业问题,发展传统工业GDP会上升很快,但是这个跟低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另外一个是居民低碳生活理念的培养还是比较困难的。
涉及到低碳和经济,到底如何权衡?及时并不都是一致的,一旦发生矛盾应该怎样取舍?他们的冲突应该怎么解决?我认为城市要发展真正的低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必须及早培养、及早做。
下面我说几个例子:
例子一,最近几年我们一些农村的工作,村镇的建筑节能以前没有引起重视,2006-2007年用了两个暑假时间做了一个全国范围村镇能耗调研,结果发现农村能耗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了,烧煤每年1.9亿吨,农村一年碳排放总量占国家总排放量的14%左右。如果做低碳或者零碳,是不是可以从做起?第一,农村有丰富的太阳能、生物制,另外长期以来有使用沼气、秸秆的习惯,如果做的好的话,确实可以先在农村实现低碳或者是零碳。
例子二,这里有一个示范村,从减碳角度有三步:
第一步是被动节能,利用被动式太阳能这样简单经济实用的技术,粗算一下节能潜力达到60%左右。第二步是改进供暖系统,这个大概有20%的节能潜力。剩下20%不用煤,用生物制压缩颗粒,碳排放非常低。
实现这个要从三个角度、三大节能技术考虑:农宅保温、太阳能技术、使用生物制。
我们选了10户,做下来把保温和被动式太阳能做好就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一户冬天平均室温是10度,改造之后是15度,烧煤也有节省,可以节省60%。整个村如果965户都这样,就可以减少10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村示范,靠近北川老县城,因为地震全毁掉了,目前经济水平比较落后,也缺乏相应基础设施,但是有一个比较好的资源:农家乐旅游资源。他们的室内环境非常差,冬天非常冷,农民在里面烧火盆,污染非常严重。
具体来讲实现步骤有三个措施:建筑节能、能源供给、室内外环境综合改善。这样做起来,这个村基本上可以达到零碳排放。
例子三,北川县城,打造“零碳排放”城市。这里是一个农业大县,所以有大量秸秆。发展规模不再扩张了,是受限型的,另外是从一张白纸做起,所以做起来不是花钱买,而是真正的零碳。
这个是平衡表,从建筑、交通、照明都做了一系列方案,交通靠自行车和电动汽车。最主要问题是产业布局,应该说是发展新兴产业,避免高能耗产业。
目的存在的困难:一,城市发展和经济模式如何选取。二,工业、交通、燃气等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冲突。三,人们观念上的转变。所以说还是有非常多的困难,但是如果真的做下去的话,很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零碳城市。
低碳不应该是一个赶时髦或者是炒概念,而应该真正的是合理引导、科学规划、群众参与。这样真正做起来,是有可能实现的。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杨教授结合实际情况,跟我们做了一个在中国如何走进低碳社区和低碳城市非常实在的交流。